查看原文
其他

非典那年我大一,封校学数学分析

张中兴 科学EDU 2022-04-24

编者按:正如评论中所说,“初看觉得是师姐写给学妹学弟的数分推荐书,细看发现真是满满的回忆和深深的共鸣。”在这疫情肆虐的日子里,如果满心担忧无所适从,请静下心阅读此文。



非典那年我大一,封校学数学分析


2003年,非典,那年我在长春读大一。

三四月份,开始有疫情的时候,年轻无所畏惧,趁着杨柳泛绿、柔枝初摆,数应2班的大部分同学还借了自行车(那时候没有摩拜和小黄),离开校园绕大鹅岛骑行了。记得那天空很蓝,年轻的我们骑着借来的自行车,组成车队,浩浩荡荡,放声欢笑,偶尔还会听到小鹿乱撞的声音,那是男孩女孩怦怦乱跳的心动。

踏青结束,第二天睡醒一睁眼,发现封校了——是的,我们赶在封校之前去玩了一圈。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可真是心大。但真的不后悔,那是数学系生活中少有的不是上自习的快乐时光。





封校的日子里,自习室也不让大家去了,每天上午下午教室里都有楼管背着消毒液罐子在挨间教室喷洒,满屋子都弥漫着醋酸味儿,闻得人脑仁疼,又有着莫名的心安(可能是脑海里感到细菌被杀灭之前最后的嘶吼哀嚎吧)。


在封校之前,我上自习一直都是在逸夫楼里,每天没课的时候,背着大书包,拿着大水杯,找一间还有座位的教室,开始自习。书包里大部分时间装的书都是数学分析,不知道是因为教我们数学分析课的李辉来教授幽默风趣,还是因为自己更喜欢数学分析深邃数学思想,就是对连续的数学感兴趣。


封校之后,学校的所有自习室也会定期清人,大好春光,学校公然不让大家学习是那么让人兴奋,大家都成了脱了缰绳的野马,不去自习室了,三三两两在五月花广场流连。估计,那段时间成就了好多男孩女孩的封校之恋。





像我这么别扭的人很少,我偏偏去自习室。


逸夫楼四楼的小教室里面,甚至只有我一个人。


我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拿出几本数学分析教材,充满仪式感地摆放在桌子上,再泡上一大杯雀巢“三合一”咖啡。大多时候,我望着窗外远方青青的烟柳,满脑子都是吹梅笛怨的思绪,再端起大水杯,喝完咖啡之后,趴在桌上睡得格外香甜


长春虽然叫做长春,可是春天来的却很晚很晚,故乡的叶子已经翠绿了,长春的柳条可能刚刚泛青。我在长春这样的春季里,在满鼻醋酸味儿的逸夫楼四楼小教室里发呆。


当然,也不全是发呆,也会看我带的数学书,也整理数学分析笔记,话说,我的数学分析笔记真是我的骄傲,即便十几年后回到老家看到那密密麻麻的三大皮面笔记本,我还惊叹大学时候居然自己那么喜欢学习过。





我的数学分析笔记除了有老师课堂讲述的内容,还有自己学习参考书的理解和感悟。那时候我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参考书可真不少,光教材就四种。主教材是本校严子谦先生编写的数学分析讲义(实在是找不到封面了),有南开大学黄玉民、李成章先生编写的《数学分析》,有东北师范大学刘玉琏教授的《数学分析》,还有一本引进版的普林斯顿的数学分析。




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有数学分析的参考书,有大一刚入学就得到上届学霸师兄的推荐的吉米多维奇,还有自己去文七宿舍边上的春天书店买的数学分析辅导。


没错,就像你怀疑的:这么多,你怎么可能看完?


是啊,是真看不完


教材里面除了我们严老师主编的主教材外,看得最多的就是南开大学黄玉民、李成章教授这套数学分析教材,里面关于实数集部分如戴德金分划什么的,把数学原理讲述得非常详细,很好的补充了主教材里面的内容,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点,可能也是因为据说作者是我们数学系校友,写作的思路和本校教材一脉相承,很适合我的学习习惯。


刘老师那套数学分析讲得相对容易一些,有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去翻刘老师的书,看完之后,容易理解很多。


特别的说一句,我很爱我的主教材,别看我们当时学的严子谦先生那套讲义没有出版,但真的很棒,数学思想分析到位,很大程度上讲,我喜欢数学分析原因:一是这本书的分析过程很吸引人,让人不由自主的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分析过程;二是我的数学分析老师李辉来教授如抽丝剥茧,数学思想讲述清晰,还幽默风趣,板书还如行云流水,真是享受,就是一定要打起精神来好好听课,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李老师会随机提问。


辅导的话,虽然经典的吉米多维奇我也买了一套,可是真的没怎么看,语言习惯特别别扭,对什么“当且......仅当......”这样的话有着深深的畏惧,不瞒您说,最开始接触这样的句式,我半小时没看明白一句话,绕不过弯儿来。(画外音:小编实在是太笨了,果真不适合学数学



我比较喜欢吴良森老师的这套《数学分析习题精解》,这套书按着分成单变量部分和多变量部分,按着学习习惯和学习难易程度编写,介绍了数学分析经典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先帮助读者进行知识点内容精析,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还有考研题型呢),方法总结得很好,语言习惯我也很喜欢。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套书让我很好的理解了数学分析的知识点,无形之中对我三年后考研数学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本寄予厚望的吉米多维奇毕业之后干净如新地在跳骚市场卖给了下届师弟师妹,吴良森老师这套书却一直留着,跟我的三大本笔记好好的在一起,纪念着我的青春。十几年后再看到这个粉色的封面,那熟悉的感觉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真好





已经忘记封校多久我们解除封闭的了。十七年过去了,如果不是这个冠性病毒肆虐的春节,宅在家里,闲来无事,胡思乱想,这些事情都快忘记了吧。


想起来这些,真好,这些事情让我盘点了非典时期的大学时光,又一次和青春相见。


是的,疫情让人焦虑、担心、恐惧。


但是,求知欲和学习让人心生欣喜。


十七年前,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信息流动缓慢,手机都是老旧的按键诺基亚,信息获取的唯一渠道就是校园报亭的《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


但那时候,年轻,对非典不了解,又有同龄人一同玩耍陪伴,又有学校的师长关心爱护,有太多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无所畏惧。即便是在疫情里,也能放飞自我和同伴玩耍,也能沉下来心来去学习数学分析。


现在回想起来,关于非典时期,我居然没有任何不好的回忆。忘了说了,2003年大学一年级结束的那个学期数学分析期末考试我得了92分,自我感觉还算不错,考研时候,数学分析成绩137,也算是还可以,这都是我找到好书,以教材为主,辅导为辅,好好学习的成果吧。



十七年后,我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信息发达,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上天入地”不所不能,音频、视频、消息狂轰乱炸让人应接不暇。


知道得越多,越替一线抗疫的白衣天使们担忧;

知道得越多越担心卫生问题,强迫症似的洗手;

......

我反而有些焦虑,只能宅在家里,自嘲宅在家里就能为国家做贡献,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





忽然,回顾起十七年前的点点滴滴,心里豁然。


是的,如罗胖所说——躬身入局。尽自己所能,去做吧。


是学生,就去学习。即便是在家里,可是我们有那么多在线课程的学习资源,宅在家中就可以听名校老师讲课,我们有那么多好的学习资料,在自己的书桌前就可以预习复习,随时随地提升自己,多好啊。


是老师,就去工作。朋友圈里多位教授,宅在家里面写书稿,备课,有的老师甚至准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在线讨论班,进行直播课。随时随地著书立说,开展在线教育,教书育人,多好啊。


是媒体人,就去写稿。写满满正能量的稿件,有独立精神,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给你的读者们定心丸,和大家一起,燃起全民抗疫的信心。随时随地让文字充满力量,用自己的笔去感染人,给人希望,多好啊。

......     ......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里,医生护士在冲锋陷阵,科研工作者在潜心研制疫苗,警察社区人员在执勤排查,基建人员在日以继夜的建设,工人们在加班加点赶制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各大火车站高铁站客运站员工严守岗位,......


无数的勇士,在替国人负重前行,我们普通老百姓只需要好好听话宅在家。


宅家里,继续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等疫情解决,继续服务种花家。


科学出版社数学教育和您一起


坚定信心,抗击疫情!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科学出版社数学教育”,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受突发疫情影响,库房暂定于2月10日开始发货,具体可发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确认。1月10日-2月9日期间的教师会员样书申请,将于2月10日后审核处理,之后将以短信形式告知您审核和处理结果。




近期会议及文章:

2020,科学与您在一起!(含春节赠礼活动名单)

分享,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